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其他类型> 朕,木匠皇帝?> 第1340章 大明军校?(2/3)

第1340章 大明军校?(2/3)

\"朕只是有些可惜,平辽伯如此文韬武略,若是日后只能蹉跎时光,未免有些可惜,乃是我大明的一大损失\"

    迎着孙承宗惊疑不定的眼神,案牍后的天子轻轻抿嘴,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如此直白的话语,沉沦官场多年的孙承宗如何听不懂,不由得顺势拱手说道:\"待到平辽伯归京之后,或可请其出言铸书\"

    自古以来,武将出言铸书的例子便是屡见不鲜,最为经典的便是自春秋传递至今的\"孙子兵法\"。

    \"帝师所言自是一个办法,但朕这两日遍观史书,却是偶有所感\"

    \"若说如今活字印刷术盛行,刊印成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寻常士卒仍是难以负担。\"

    \"不若于京中设立军校,类似于国子监,自军中选拔,继而送入京中加以培养\"

    在孙承宗及张维贤不可置信的眼神中,朱由校缓缓将后世\"军校\"的概念透露给身前众人。

    历朝历代,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君臣相疑亦或者皇权不负的例子便是屡见不鲜,前宋之所以重文轻武,对武将大力贬斥,不就是因为有感于五代十国的教训,兼之宋太祖赵匡胤得国不正。

    在这个交通不算便利的年代,地方军阵有所哗变,中枢经常要旬日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知晓,待到中枢做出应对,并且付出实践之后,只怕地方形势早已大为改变。

    尤其是大明传承多年,地方将校传承多年,势力错综复杂,已然具备了\"军阀\"的雏形。

    值此情况下,朱由校改革军制的念头便是愈发坚定。

    \"陛下,只怕适得其反呐\"

    经过最初的错愕过后,孙承宗终于缓过了神,有些复杂的瞧了一眼案牍之后的天子之后,方才迟疑的说道。

    聪慧如他,如何不清楚天子的这番举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军中将校尽数变为\"天子门生\",让这些将校逐渐取代将门世家的位置。

    但如此举动,却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连那些国子监的士子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兵书也是避之不及,遑论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士卒。

    若是强行将其灌输给士卒,与前宋那些按照‘‘指示’’打仗的武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