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买版号(3/4)
影音公司成立,开始发行本土制造的盒带,共和国的音像出版行业就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仅当年太平洋公司就靠几盘民歌和美声的磁带收获了近千万的利润。随后的四年里,内地便相继成立了三百多家音像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去追求利润。结果庞大的内地市场不但容纳下了这么多音像出版社,而且还一直保持着渴求不足的状况。不用说,这是个新兴产业,钱还好赚,所以音像出版社的管理模式就很松散。通常情况下,音像出版公司都是自己去联系当红的歌手。只要彼此商定好,就可以出专辑,并且大多都是翻唱。也有演出团体为力捧自己麾下的主要演员,主动和出版社联系合作的。总之,这年头要想出盘磁带,本身就比出书容易。只要歌手有点名气,基本上是和音像出版社一拍即合的事儿。演出团体即便要捧新人,如果肯自己出资,自负盈亏也不难。难得倒是怎么保证有足够的歌曲专辑供应给市场,目前三百多加影像出版社最头疼的事,就是当红歌手已经录得差不多了,都在自己寻找合适的新人,并且紧盯电视屏幕和各大晚会。所以宁卫民这样,要个人出资捧张嫱,而且一发行就定下二百万发行量的,虽然还属于绝无仅有的个例,可运作模式却已经成熟了。音像出版社的合同样板都是现成的,只要宁卫民把管理费交了,再给三成预付款,这事就能启动。其实作为音像公司一方的负责人,冯朝年只是好奇宁卫民怎么保证资金的供给。毕竟售价五块五一盘的磁带,生产成本就三块钱呢,二百万盘就是六百万啊。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加上管理费,宁卫民前期就得凑上二百,这对个人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对此,宁卫民早就想好了策略,对冯朝年说,其实自己只是一些想捞外快的单位找来的代理人。那些单位因为各自企业属性问题,不好出面,也不想出名,才委托他经办此事。事实上,宁卫民还真不是骗,他拿给冯朝年的支票,也确实是集体企业的。加上他在皮尔卡顿公司任职,自带的信用度,所以冯朝年很容易就相信了。要问到底怎么回事呢?说破了也就一层窗户纸的事儿。敢情宁卫民做磁带的钱实际上是皮尔卡顿公司、天坛公园以及坛宫饭庄给他出的。他以预定工艺品的货款名义,替这三家单位做主,先把几十万不等的支票,分别付给了料器厂、工艺品厂。然后他再拿这些街道厂的支票付给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