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都市言情>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的明天(3/4)

中西医结合,才是中医的明天(3/4)

中医典籍,只是四大名着的延伸,并没有彻底的创新内容,相当于“吃老本”。当然,中医还有不断丰富的临床实践,这些宝贵的经验,足以保证中医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甚至是奇效。



    上述,是内地纯中医的情况。



    还有现代化中医和东南亚中医两个类型。



    这两个类型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呈现交叉之态。我作为四个中医群的群主,与一些东南亚地区的中医执业医生有过交流,发现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接纳程度,要更高。因为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他们敢于跳出四大名着的框架约束,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我个人而言,认为现代化中医的潜力更大,成就更大。姑且不说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成就,最近中国内地的研究团队就提炼出千金藤的成分,对新冠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说明书显示,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倍,该药物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类发现的新冠病毒抑制剂中排名靠前。



    这一项成果,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大突破。



    很多人可能会不屑,说这个不是按照东汉理论来的,凭什么是中医的成就?



    我认为这个思想狭隘了。中医同样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也要彻底搞清楚中医的本质,了解它为什么会有效,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旧理论只是一件外套,是对“它为什么有效”的临时性、阶段性解释。实际上,在东汉理论诞生之前,在中医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中国古人就有了几万年的实践,证明了自然界某些草药具有治疗疾病、缓解痛苦的效果。为了解释实践的功效,古人天才性的发明创造了东汉理论。理论虽然重要,但是有效性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证明某一个东西确实是有用的,就不必拘泥于是否与东汉理论严丝合缝。否则,路就越走越狭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内地的中医跳不出四大名着的约束?为什么不敢说超越孙思邈?就是因为太拘泥于东汉理论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