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人工智能(2/6)
个大师说那样治病,完全没了主意。这个数据库和标准化设想有一定道理,如果真能把有效的中医经验和组方规范化,对中医发展肯定大有益处。现在很多中医方子,不同医生用药剂量和理解差异极大,有了统一标准,就能减少混乱。
不过,中医理论体系极为复杂,像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概念如何精准数字化,还需要深入研究 。
我之前参与过一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项目,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难度,这些传统概念很难直接用现代科学语言去解释和量化。而且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准确地体现这种关系,也是个难题。比如阴阳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可怎么把阴阳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指标,目前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李登岭,中医教授,专注中医教学与临床实践多年,只见他轻轻敲了敲桌子,表情认真的说道:
“我在教学和临床中也深感中医学习和传承的困难。培养一个优秀中医医生要耗费很长时间,学生天赋和努力程度不同,水平差异显着。
就拿我带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悟性高,学起中医理论来一点就通,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不同患者又常常手足无措;有的学生勤奋刻苦,可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
如果真能实现标准化,对中医教育和推广有极大帮助。
但这里面问题不少,比如怎么保证数据库里验证的方子是真正有效的?毕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病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和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 。而且,中医的人文关怀和医患互动也是重要部分,完全交给计算机和机器人,会不会失去中医的温度?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来看病,其实病情并不严重,但他因为心理压力大,一直觉得自己得了重病。我花了很长时间和他交流,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他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这种人文关怀是单纯的技术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这是中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启院士又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