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韬:对转基因“阴谋论”的技术批评(5/9)
府行为等来判断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 这个是现代知识阶层的基本智慧。即使没有这个自信,还可以从事实来判断转基因的安全:18年来,全球40-50亿人口吃了转基因食品,无一安全问题;各国都在稳步扩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更多公众在参与转基因讨论中通过科普知识获得提高;所谓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说法并没有获得一个过硬的法律诉讼案例支持,等等。 即使上述这些都做不到,那么从学术职业角度的基本常识出发,各个学科的研究课题都是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影响的,那就是专业的敏感和学术利益驱动。不同研究方向的参与,确保了转基因研究的透明性,公正性,安全性。一个学者也会分析出对转基因如此高的关注度和如此长的持续时间,社会上一再重复提出的那些作为反转理由的问题即使没有学术价值也会有巨大社会价值;转基因作物研发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社会高度关切保证了各个相关学科科学家参与的饱和性,因此从学术职业常识的角度也会判断出,针对转基因安全性研究的动力也会同步增长,而及时回答安全性相关问题甚至试图从转基因作物研发中找出不安全的隐患,这都跟相关专业的科学家的职业身份和学术利益是一致的。能够表明转基因不安全的成果(如果有的话!),其的学术价值是会远远高于表明转基因安全的那些结论,等等。无论是从公众利益,还是科学家的学术利益考虑,转基因安全性必然首先是专业科学家最有效的在关注和研究的,而这也正是现实发生的情形。科学家会像谣言里所说的那样长期无视而不去研究解决吗? 反转人士在安全性方面提出的“质疑”十余年未变,这个事实恰恰反应出他们的“问题”不靠谱。反转理由事实上的十余年来毫无新意本身就表明了其“质疑”理由的贫乏和停滞,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成为争议或者研究对象,这也足够让人判断出反转的“质疑”没有学术价值也没有实际意义。 实际上转基因作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和对象,发展迅猛,成就辉煌。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每天大量的转基因操作,跨国企业的和中国本土生物技术公司都已经把制造转基因小鼠商业化为常规服务项目了;30年来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实现对模式植物中数以千计的基因定位,实验动物的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