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韬:对转基因“阴谋论”的技术批评(4/9)
社会上反转力量的阻挠,转基因议论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现象,这对中国的主流社会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水平也是个现实的考验。 在迅速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在时间和范围上都是空前的,这也给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课题,公众开始了解公共事物决策进程和社会成本的概念,开始了解即使是低水平谣言对社会的也有巨大破坏作用,开始了解个体的理性与群体的非理性其实是统一的,公众也将开始发现知识的传播是稳步有序的,而情绪的传染则是无序迅速的,公众开始明白民意有时会很廉价,而知情权却会很昂贵,等等。这一切在转基因议论上表现的尤为典型。《科学理性:学术争论的底线》一文中提出各界学者专家参与这个社会现象,也是从一个较高的视角,借助这个少见的机会,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关注和思考,进行研究和交流,得出共识和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有助于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更有助于中国社会在信息时代的适应和成熟。 学者参与转基因讨论,自然会考验其学风和学养。不信谣不传谣属于学者的基本素质,学风应该严谨不浮躁,学者的基本智慧应该会分辨清问题的层次,要懂得整合必须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管动用什么理性,不管出于什么整体观,不管出于何等道德高度,也应该清楚:无论转基因衍生出多么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话题,毋庸置疑的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个独立的科学问题!经过审批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这个科学结论是讨论所有转基因扩展出的问题的前提。这里有三个因素要注意,首先是排除反转谣言的干扰,第二是克服参与冲动带来的盲动浮躁,第三是避免用大而无当的概念造成的模糊。 转基因安全性首先是个科学问题。具备较系统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化学知识的人,阅读了转基因相关论文和报告,会立即理解科学家对转基因是安全性的考虑和验证是专业的,全面的和完备的,远远超过公众关心的那些比较直观的问题,而不会说出业经批准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需要几代人吃”来证明这类外行话。即使不掌握足够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农业生态学等方面专业知识,无法阅读专业期刊的论文或国际会议文集,以及国际相关组织对转基因安全性验证的规范,也可以从科学家组织,联合国专门机构,各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