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比尔盖兹VS马斯克(上)(6/10)
然界中冠状病毒的进化关系。进化树分析显示,新冠病毒与其他已知的自然起源的冠状病毒处于同一分支,并且按照合理的进化路径逐渐演变而来。这进一步支持了新冠病毒自然起源的观点,因为人为制造的病毒无法精确地嵌入到这样一个符合自然进化规律的进化树中。
对新冠病毒中一些关键基因位点进行深入研究,如上面所叙述过的,刺突蛋白(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也证明新冠病毒乃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基因测序发现,新冠病毒的RBD区域虽然能够与人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紧密结合,但这种结合特性是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逐渐形成的。通过对相关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比较,发现RBD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特定序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新冠病毒溯源研究中也取得了关键成果。研究团队对国内多个地区的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样本进行了广泛采集和深入检测。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蝙蝠栖息地周边环境样本中检测到了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核酸序列,这进一步证实了新冠病毒与自然界中蝙蝠携带病毒的紧密联系。而且,这些发现呈现出病毒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传播与演化痕迹,侧面印证了新冠病毒自然起源的观点。
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深入剖析新冠病毒关键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关键蛋白的结构特征与自然界中其他冠状病毒蛋白的进化规律一致,是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逐步形成的。这种结构上的自然演化特征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设计制造,而是在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北京大学有相关研究也支持新冠病毒来自自然界。2020年3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SARS-CoV-2的起源与持续进化》。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基因组总体差异小,但中性进化位点差异大,表明经历强自然选择,且与马来穿山甲冠状病毒分歧事件非近期发生,起源可能更复杂。20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朱怀球团队在bi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