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李家洋院士(2/6)
活跃,更能贴近年轻人的兴趣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两人越聊越投入,仿佛忘却了外界网络的喧嚣与纷扰。他们深知,在这看似混乱的网络时代,科学的火种更需要他们用心去守护、去传递。
李家洋目光炯炯,继续对吴兴川说道:“小吴啊,就拿这新绿色革命来说,它承载着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重大使命。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突破,更要让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地造福百姓。”
吴兴川不住点头,紧接着问道:“李院士,您提到的这些新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虽说科学层面已经完全证实了安全性,但大众对其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您觉得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推动呢?”
李家洋微微沉吟片刻,神情认真且耐心地解释道:“这需要我们多方面发力。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把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严格的安全评估体系清晰地呈现给大众。就像之前说的,我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涵盖了各种大小动物,历经多年的严谨观察,结果都表明其安全性与传统作物无异。可这些信息,很多民众并不了解。
有人会问‘转基因大米上餐桌前需要做什么检验程序’,我会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它在销售之前该做的都做了,已经完成了600多个环节的各种安全实验。所以到了消费者这里,实在是没有可做的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展示,让大家直观看到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提升、品质改善、抗逆性增强等方面的优势。比如那些抗寒、抗盐碱的转基因植物,在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这对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非凡。
从产业角度来讲,我们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只有让农民切实从新技术中获得经济效益,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科研人员不仅要做好科研,还要与企业、农业部门紧密合作,完善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链条。
在科技创新方向上,我们必须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意味着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勇攀科技前沿高峰。不断探索新的基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