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都市言情>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75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何不留种?(3/6)

第75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何不留种?(3/6)

您在哪里啊?于是,袁隆平的团队就开始天南地北地展开了寻找工作。



    这个工作无异于大海捞针,因为理论毕竟只是理论,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但他们的运气还是不错的,概率相当于同一只羊被雷连续劈中9次。运气就好到这种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败’,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后来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就是从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开始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谢郁文又问:“那为什么李必湖不是‘杂交水稻之父’呢?”



    张启向她解释道:“虽然是李必湖第一个发现了‘野败’,但袁隆平依然是‘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是理论的开创者。没有理论指明研究方向,就没有应用。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论指导,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败’。所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确实无可置疑!”



    谢郁文又说道:“如果农民就是不喜欢杂交品种呢?让农民拥有可以留种的作物多好啊!”



    张启哈哈一笑,解释道:“你如果是农民,就不会这样说啦。农民已经多年受益于杂交品种,早就习惯了杂交技术。



    我可以告诉你,农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种。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可以留种的种子,其实就是纯种。纯种是可以留种,没错,但是其缺陷实在太大了,农民经过对比,就感觉到不划算,还不如使用杂交种子。纯种的缺陷在于,其天生就容易退化,而且产量很低。比如某一个农民第一年种了纯种,打的麦子还可以第二年继续种,自然不必年年买种子。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产量下降很多。到了第三年,产量又掉了一大截。一般来说,纯种最多使用三年,越往后性能越惨。所以农民过个三年还必须重新买种子。农民如果采取杂交技术,则产量立马提高几个档次,虽然需要每年花点钱购买新的种子,但是一算总账,收益依然比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