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3/11)

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3/11)

责任是让它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孔子的弟子曾记录过他分粟的标准:“老而无妻者,粟月一斛;老而无夫者,粟月八斗;少而无父者,粟月六斗;壮而无业者,粟月五斗。” 这些数字被刻在山西侯马的陶片上,旁边画着不同的人像:拄杖的老人、抱孩子的寡妇、读书的少年、耕作的农夫。这张 “分济图谱”,让九百粟有了具体的去向,也让原思明白了夫子的深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邻里乡党的范围:社群伦理的边界?



    “邻里乡党” 在《周礼》中有明确的界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算成今天的概念,大约是从街坊到乡镇的范围。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这些人,暗含着 “由近及远” 的社群伦理 —— 先照顾身边的人,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 “邻人共粟” 的记载:“癸巳卜,贞:邻人缺粟,合族共之,吉。” 这种氏族社会的互助传统,被孔子发展为更系统的伦理规范。《论语?里仁》中 “德不孤,必有邻” 的说法,正是这种伦理的体现 ——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因为他会得到邻里的支持;而支持邻里,也是品德的体现。?



    原思后来制定了 “分粟三法”:一是 “即时济”,对突然断粮的家庭给予应急粟;二是 “定期济”,每月给孤寡老人发放定额粟;三是 “生产济”,给缺种子的农户提供谷种。这种做法被记录在《原宪治鲁》的竹简里,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其中 “生产济” 的条目下写着:“授人以粟,不如授人以种,一季之种,可收十季之粟。”?



    五、辞与受的辩证法:君子的财富观?



    原思的 “辞” 与孔子的 “受”,构成了君子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原思的 “辞”,不是虚伪的谦让,而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的自律;孔子的 “受”,也不是贪婪的占有,而是 “受之有道,用之有方” 的担当。这种辩证关系,在《孟子?万章下》里有更清晰的阐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