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2/11)
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接济往来的学子与宾客。?
二、陋巷里的家宰:原思的清俭之道?
原思,也就是原宪,是孔子弟子中少有的 “安贫乐道” 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 “无欲速,无见小利”,这种性格在他担任家宰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陕西韩城出土的战国竹简《原宪家语》中,有他的自述:“吾为宰三月,未尝用官粟一杯,厨中肉不超过一块,厩中马不食粟。”?
他的居所,在曲阜的 “陋巷” 深处,与颜回为邻。《论语?雍也》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郑玄注曰:“辞者,嫌多也。” 这种 “嫌多” 的背后,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在河南偃师的东汉画像砖上,刻着原思家的场景:堂屋正中摆着一张矮案,案上只有一豆一觞,墙上挂着农具,屋外的篱笆上爬满豆角。考古专家说,这砖画还原了 “原思居” 的真实面貌 —— 家无余财,却窗明几净。?
有一次,子贡带着车马随从拜访原思,看到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袍子,踩着草编的鞋子,正在院里劈柴。《庄子?让王》记载了这段对话:“子贡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吾贫也,非病也。’” 这番话后来被刻在曲阜孔庙的 “论语壁” 上,与颜回 “不改其乐” 的典故相邻,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三、孔子的分济哲学:从独善到兼济?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这句话,并非随口而言。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不足?” 这种 “藏富于民” 的思想,在九百粟的分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不希望原思将粟米据为己有,而是要让它流动起来,像渠水灌溉田野般,滋养整个社群。?
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过一处战国时期的 “惠民仓”,仓内有铭文:“粟米者,天之所生,地之所出,当与民共之。” 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礼记?礼运》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描述,或许正是这种分济哲学的理想图景 —— 粟米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社群的共有资源,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