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孔子的分济哲学(1/11)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鲁定公九年的暮春,曲阜的宰官署飘着新麦的清香。原思捧着竹简核着粮账,案头的青铜甗里正蒸着粟米,热气在窗纸上晕出一片水雾。当冉有将九百斛粟米的账簿放在他面前时,这位刚上任的家宰忽然站起身,袍角扫过案几,带倒了那只装着咸菜的陶豆。“夫子赐粟过厚,思不敢受。” 他的声音在空荡的厅堂里回响,像投入深潭的石子。?
孔子闻讯从学堂赶来时,夕阳正穿过庭院里的杏树,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夫子的手指叩着账簿上 “九百” 两个字,墨迹尚未干透,“粟米者,非独为一人谋,乃为众人谋也。” 风吹过檐角的铜铃,将这句话送向巷陌深处,那里有等待救济的贫户,有缺粮的学子,有孤寡的老人。?
一、九百粟的分量:度量衡里的道义?
在河南博物院的 “古代度量衡” 展厅,陈列着一组战国时期的粟米量器:斛、斗、升。考古人员考证,当时一斛约合今天的 20 升,九百斛粟米相当于 升,足够一个五口之家食用十年。这组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论语?雍也》里那段关于分粟的对话。?
原思辞粟的理由,在《孔子家语?致思》里有记载:“思居陋巷,家有薄田五亩,足以供??粥,九百之粟,实为过也。” 这位以 “清正” 闻名的弟子,在鲁国的宰官署任职时,仍住着土墙草顶的房子,出门靠步行,吃饭以野菜佐粟。在山东邹城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幅 “原思拒粟” 图:原思拱手立于阶下,面前的粟米堆成小山,而他身后的柴门旁,妻子正弯腰在菜园里劳作。?
孔子为何坚持给予九百粟?这要从春秋时期的俸禄制度说起。《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士视附庸。” 作为孔子的家宰,原思的俸禄本应与 “下大夫” 相当,九百粟恰是这个等级的标准。但在安徽寿县出土的 “鄂君启节” 铭文里,我们能看到当时的粮食换算:“车五十乘,岁输粟千斛”,可见九百粟对于一个家宰而言,既是制度所定,也是责任所需 ——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