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3/12)
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物资分配不均。子华作为使者,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这是出于国家外交的需要,但他却没有考虑到家中母亲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家庭责任的疏忽。
而 “帛贱粮贵” 的现象,则揭示了经济规律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在战乱年代,粮食作为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其价值往往会飙升,而丝绸等奢侈品则因为需求减少而价格下跌。这也提醒我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物品的价值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冉子的恻隐:越过量器的善意
冉有给子华家送五秉粟时,用的是鲁国士兵运粮的独轮车。车轮碾过结霜的土路,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车辙里很快积起细碎的冰碴。他身后跟着两个弟子,每人扛着一捆竹简,那是孔子让捎给子华的《春秋》注解,只是此刻,这些沉甸甸的竹简竟不如车上的粟米让人心里踏实。
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简《孔子遗言》中,有冉有的自述:“吾见赤母面黄肌瘦,淘米时连糠都舍不得扔,心实不忍。夫子之量,是礼也;吾之与,是情也。” 这位以 “多才多艺” 着称的弟子,此刻显露出的,是超越礼仪规范的悲悯。他知道夫子定下的 “釜庾之度” 有道理,却更难忘记老妇人那双盯着粮缸的眼睛。
冉有并非第一次 “违逆” 夫子。当年他为季氏敛财,孔子怒斥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但这次不同 —— 那是救命的粟米,不是搜刮的民脂。在山东邹城的孟庙,有块元代石碑刻着 “冉子三馈”,记载他一生三次违背常规赠人粮食:一次给了丧子的贫妇,一次给了遭灾的邻县,最后一次,就是给子华之母。
冉有的恻隐之心,是人性中善良的体现。他没有严格按照孔子的规定去做,而是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超越量器的选择。这种选择,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礼”,但却体现了 “情” 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是严格遵守规则,还是出于同情而做出适当的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