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2/12)

第127章 粟米之度:孔子的济困之道(2/12)

母,还有更多流离失所的饥民等待救济。若给子华之母过多粟米,就意味着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得不到救助。而冉有的想法,则更多地出于对个体的同情,尤其是对老弱的怜悯。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涉及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能产生效用的地方,是古今中外都面临的难题。孔子的选择,无疑是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他希望每一粒粟米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拯救更多处于危难之中的人。



    二、肥马轻裘:出使路上的风景



    子华,也就是公西赤,出发去齐国的那天,曲阜城外的泗水刚结了层薄冰。《孔子家语?弟子解》里说他 “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于辞令”,是个极注重仪表的年轻人。他出使时乘坐的马车,车轮包着铜箍,辐条上刻着云纹,那是鲁国为使者特制的 “轺车”。



    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过一处战国时期的客馆遗址,地面铺着青石板,墙角有取暖的火塘。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子华在此居住时,齐国大夫晏婴曾赠他 “狐白裘”,这种用狐狸腋下白毛制成的皮衣,在当时价值千金。子华回信给孔子时,特意提到 “齐人待我甚厚,每日食有鱼,出有车”,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人的得意。



    但冉有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他去子华家送粮时,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柴门,只见子华之母正坐在纺车前织布,线轴上的麻线又粗又脆。“赤儿走时带了十匹帛,说是能换粮,可如今帛价跌了,换的粮还不够吃半月。” 老妇人的手指关节粗大,上面缠着破布条,“邻家阿母前日饿晕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日?”



    这段对话被刻在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陶片上,是当时的学子随手记下的 “论语别传”。陶片边缘有火烧的痕迹,却依然能看清 “帛贱粮贵” 四个字 —— 春秋末年的鲁国,因连年战乱,粮食产量锐减,一石粟的价格比往年涨了三倍,而丝绸这类奢侈品却因贵族攀比之风盛行,价格大起大落。子华带的帛,到了急需粮食的冬天,竟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子华的 “肥马轻裘” 与母亲的 “缺粮少食” 形成了鲜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