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讷言敏行:君子的立身之道(2/10)
萨提亚?纳德拉在推动公司向云计算转型时,没有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战略蓝图,而是带领团队低调研发,直到 Azure 云服务具备足够竞争力才正式推出,用实际成果证明决策的正确性。这种 “少说多做” 的策略,与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 “成功方程式” 中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 的理念不谋而合 —— 过度的言语承诺反而会稀释行动的专注力。相反,那些急于表现的发言者,常因信息不足而提出不切实际的方案。心理学中的 “聚光灯效应” 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言语的影响力,而忽视了行动带来的实质改变。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的创作历程便是 “讷于言” 的生动写照。在成为作家前,莫言长期保持着观察者的姿态,默默积累乡村生活的素材,即便成名后面对媒体,他也始终保持低调,将更多精力投入创作,用一部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蛙》来表达思想,而非依靠言语博取关注。在一次国际文学论坛上,莫言面对记者关于写作技巧的追问,仅用 “用耳朵阅读,用心灵写作” 简短回应,将更多创作感悟融入文字之中。这种文学创作中的 “沉默美学”,恰似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以未言之处传递更深层的意蕴。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花费数年时间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却鲜少对外透露创作思路,直到画作完成,那神秘的微笑才惊艳世人,同样体现了艺术创作中 “讷于言” 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创作大型沉浸式装置时,常常闭关数月,拒绝媒体采访,全身心投入创作,她用充满波点的奇幻空间诉说内心世界,而非用言语解释艺术理念,展现了 “讷于言” 在现代艺术领域的延续。
历史的长卷中,“讷于言” 的典范人物层出不穷。战国时期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却始终保持谦逊内敛。在刘邦大封功臣时,张良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争权夺利,而是婉拒了富饶的齐地,选择留地作为封地。他深知 “祸从口出” 的道理,在朝堂之上,不轻易参与权力纷争,而是以巧妙的谋略为刘邦出谋划策。当韩信自请封王引发刘邦猜忌时,张良在关键时刻以隐晦的暗示提醒刘邦顾全大局,避免君臣矛盾激化。张良的沉默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政治智慧,他用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