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逐利而行,多生怨怼(2/10)
?亦有仁义而已矣”。在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当梁惠王询问如何使国家获利时,孟子坚定地强调,只有推行仁义之道,才能使上下有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深刻认识到,过分追逐利益会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沦丧,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他的这种将义置于利之上的观点,成为了儒家义利观的重要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汉代,董仲舒对儒家义利观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提出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强调道德原则的纯粹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全身心地专注于践行道义,而不应过分计较功利得失。尽管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的合理性有所忽视,但它凸显了儒家对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将道德提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为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内涵解析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中的 “放”,意为依据、凭借。这句话的核心要义在于,当一个人在行动过程中仅仅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完全忽视道德准则、伦理规范以及他人的利益时,必然会引发他人的不满与怨恨。这种怨恨的产生,根源在于利益分配的失衡以及对公平正义原则的破坏。
从个体层面来讲,过度逐利会使人逐渐陷入自私自利的狭隘境地。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只考虑自身利益的人,往往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商业合作中,有的合作方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违反合同约定,擅自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以次充好。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合作伙伴遭受经济损失,还会严重破坏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引发对方强烈的怨恨,使得原本良好的合作关系走向破裂。
从社会层面分析,当功利主义思想在整个社会中泛滥,以利为先成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时,社会秩序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争夺利益,可能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在市场过热时期,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暴利,违规囤地、恶意哄抬房价。这种行为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承受高昂的房价,购房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压力剧增,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