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2/10)

第77章 志道忘物,方为真士(2/10)

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士” 处于贵族阶层的最底层,主要担任卿大夫的家臣,负责管理采邑、参与军事行动等事务,享有 “食田” 等经济特权,同时肩负着维护周礼的重要职责。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士” 阶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才能,活跃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的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谋士,如苏秦以 “合纵” 之术游说六国,佩戴六国相印,力抗强秦;张仪则凭借 “连横” 策略,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有的投身学术教育,如墨子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提出 “兼爱”“非攻” 等主张,与儒家并称为 “显学” 。孔子提出 “士志于道”,赋予 “士” 阶层全新的精神内核,使他们从单纯依附于贵族的政治附庸,转变为以传承文化、重建社会秩序为使命的精神担当者。



    “耻恶衣恶食” 的批判,直击人性中对物质享受过度追求的弱点。在《礼记?礼运》所描绘的 “大同” 理想社会中,人们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和谐统一,呈现出一派理想的社会图景。然而,在现实的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奢靡之风却愈演愈烈。据《左传》记载,齐国权臣崔杼家中 “钟鼓玉帛,充于府库”,其生活之奢华令人咋舌,而与此同时,普通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对此深恶痛绝,他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获取富贵必须遵循 “道” 的原则,正如他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当物质追求凌驾于精神追求之上,人就会逐渐丧失对 “道” 的敬畏之心,最终沦为物欲的奴隶,这正是孔子严厉批判 “耻恶衣恶食” 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长河中的精神丰碑:践行者的壮丽篇章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一生生动诠释了 “士志于道” 的崇高境界,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成为后世永远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战国时期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