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网游动漫>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45章 探微孔子之问:仁心何以烛照礼乐文明(3/10)

第45章 探微孔子之问:仁心何以烛照礼乐文明(3/10)

表述,将天命观与民本思想相结合,为孔子 “仁” 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导。西周金文中的 “德” 字,如《大盂鼎》“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强调统治者应以德行获得天命眷顾,这种 “崇德” 传统成为孔子 “仁” 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仁学体系的多维展开



    孔子对 “仁” 的阐释,呈现出因材施教的鲜明特征。在《论语》中,针对不同弟子的资质与困惑,孔子给出了各具侧重的回答:



    对颜渊,因其德行高洁而注重克己复礼的实践,故曰 “克己复礼为仁”;



    对子贡,因其长于言语而强调推己及人的智慧,故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子张,因其性格褊狭而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故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这种多元阐释并非思想的矛盾,而是体现了 “仁” 作为道德本体的丰富性与开放性。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言:“仁之一字,包举众德,故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仁” 如同道德的 “太极”,蕴含着诸种美德的可能性,有待个体在具体的伦理实践中展开与实现。



    (三)仁与礼的本体论思辨



    在哲学层面,孔子的 “仁礼之辨” 触及了本体与现象的哲学范畴。“仁” 作为道德本体,是无形无相的精神实体;“礼” 作为现象层面的制度规范,是 “仁” 的外在显现。这种关系,类似于柏拉图的 “理念论”——“仁” 如同 “善的理念”,是一切道德现象的终极根源;“礼” 则如具体事物,是 “仁” 的分有与摹仿。



    但孔子的思想又与西方哲学存在根本差异。在孔子那里,“仁” 并非超越现实的抽象理念,而是内在于人性之中的道德潜能。《论语?述而》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强调 “仁” 的可得性与实践性。这种将本体论与实践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使 “仁礼之辨” 超越了纯粹的哲学思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