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婚礼的局外人(4/6)
竟当朝皇帝没有公主,和亲只能从他们膝下的女儿中挑选。
文官们冠冕堂皇的谈论利弊,鼓吹其中好处,却又不是从他们家中出女儿。
这便招致皇亲宗族中的愤恨。
不过,结局还算是平稳落地,南安郡王应下了这和亲的差事,由他府邸中出女儿远嫁草原。
也是先前他面对北蛮有作战不力的旧责在,一力承担也说得过去。
其次,便是贾府抄家之后的影响,不少勋贵受到连累彻查,也逐一定罪,惹得不少文官朝堂窃喜。
最终,也是文官们最最期盼的,“经筵大辩”的召开终于有了定论。
隆祐帝不但答应了文官们的奏请,还计划在文华殿召开。
不但文武百官需要尽皆到场,甚至还扩大规模,邀请数千学子以及文坛知名的学者参与其中。
隆祐帝更会携内宫女眷亲临,在殿内旁听。
文华殿的意义对于文官来说已是非比寻常。
这本来就是皇帝举行经筵之礼的地方,群臣受邀参与其中,聆听皇帝近来对经学的感悟,并进行辩论。
在文华殿召开“经筵大辩”,不但被隆祐帝视为一次经筵之礼,更是要将辩论的内容当场记录在册,陈列在文华殿相对的文渊阁。
若是以此能名留青史,亦是读书人尤其清贵之臣所求。
即便面对这种大场面,岳凌在朝上的态度也是满口应下来,不抒发自己的见解,全凭隆祐帝做主。
由此,不少文臣都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去努力争取登台的资格了。
他们将岳凌这无欲无求的态度视为自暴自弃,索性是破罐子破摔了。
这岂不是谁登场都能够让不通辩术的岳凌败下阵来,以此名垂青史?
尽管会惹得隆祐帝不悦,可他们就是在为国担忧,名正言顺呀?又与当朝谏奏有什么不同?
如此大好时机却白白流失,捶胸顿足的同时,又不觉一脸艳羡的看向梅翰林,轻捋着胡须,好似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这场朝会是文官的完全胜利,诉求都得以实现,并打击了武官此前因岳凌带来的嚣张气焰,情绪也达到了顶峰。
在消息传出来之后,满京城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