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投其所好,才是人之常情(1/4)
七月二十五日,北京城。
刚下早朝,崇祯皇帝略显悠闲的埋头在奏疏堆里。
前些天关外捷豹频传,先是虎贲军在漠南连战连捷,已经迫使不少蒙古人投降。
而后是近卫军奏报,张世康势如破竹一口气收复了三十座大小城池,大军已经打到了辽河河畔。
据说是建奴提前销毁了河岸的渔船,导致大军暂时无法渡河。
这若是以往,崇祯皇帝估摸着也要垂头丧气发愁的睡不着觉,可是现在崇祯皇帝很知足。
犹记得张世康出征前,曾小声对他说,此次出征将会为大明收复三十座城,而如今两路大军已经超额完成。
甚至虎贲军的卢象升拿下的蒙古人的土地,比辽河以西还大。
崇祯皇帝在回复的圣旨中,对卢象升大为褒奖,对张世康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他不仅并未催促近卫军尽快渡河,反倒安慰起张世康,言之若果真困难,不必勉强,来年再战。
在写这封奏疏之前,崇祯皇帝还召集内阁开了一次廷议,主动问询内阁的意见,而后又考虑到实际情况,写下那道圣旨。
崇祯皇帝还记得,当他向内阁的大臣表达了不着急渡河的想法时,海中期和李邦华脸上露出的惊讶神色。
也难怪,若是以往,崇祯皇帝写给前线主将的圣旨里,基本都是催促、催促再催促,恨不得边军立即就能获得战果。
经历十几年的挫败,崇祯皇帝也不断的在反思。
这几年来,大明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事上甚至几乎没有失败过。
在崇祯皇帝认为,这其中自然是因为张世康的经天纬地之能,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几年他将军权完全交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而他自己,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干涉。
这说明什么?
当然能说明自己这次真的用对人了,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年是否是因为自己急功近利,胡乱指挥,才导致前线战事的节节败退。
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