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你们太过分了(2/4)
唯独张世康闷闷不乐,一来是仍旧觉得战损比太高,二来只一天时间,很多熟悉的面孔都已经不在了。
战绩虽然统计出来了,但战功的归属却仍旧还在扯皮。
统计战功其实是个极为麻烦的事,很久之前,战功共计以人头为证,一般士兵杀死敌人,便将所杀之人的头颅割下来,好战后领赏。
但人头毕竟是个大物件,若是杀了一两个还好,杀的多了没地儿放,很影响接下来的战斗。
为了不影响战局,后来逐渐就形成了战后割取,战功凭证也从割取人头变成了割取敌人的左耳。
当然,对于建奴鞑子,最好的凭证反倒不是耳朵,而是他们后脑勺上的老鼠辫子,毕竟谁知道你割的耳朵是鞑子的还是汉军的。
鞑子人头的赏格与其他汉军不同,其他汉军一个人头赏银八两,鞑子则是十五两,几乎相差了一倍。
但战后割取也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证明谁是谁杀的,比如一个鞑子死了,身上要害之处中了一刀,但脑门上也中了一箭,你说算谁的?
还有就是火铳兵和弓箭手这等远程职业,一轮齐射之下,根本没人能搞清楚敌人到底是谁的火铳打死的。
不过这难不倒张世康,诸如火铳和弓箭手这等职业,在京营,战斗考核平日里的操练占大头,临阵表现倒是其次了。
而战功统计,则计算为集体功,赏银也集体分配,而拿战刀近战砍人的,则单独统计。
为了减少冲突,京营里配备了专门统计战功的小队,这些人在战场上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参与战斗,而只是作为督战和统计军功的人。
除此之外,什长作为最基层的低级将领,也负责记录手下各自的战绩,在网上还有哨总、千总。
比如张三杀了个鞑子,他本人自证,他所在的什长证明,督战队的人证明,这个战功自然就算张三的。
赏罚分明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极为麻烦,但即便麻烦,也得去做。
一支军队想能打,光是操练是不够的,相比于那些漂亮话,让士兵们拿到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