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什么新海诚,未来只有李海诚!(1/4)
李明洋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张昭给他看了一个关于工业光魔的纪录片之后。他决定遵循时代的轨迹,对特效工业加码。2010年,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水平飞速迭代,远超他的想象……甚至虚拟拍摄都出现了。看完纪录片,李明洋不仅见识到了国内外的差距,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特效这个赔钱的玩意,春天来了。国内对特效的投入其实一直都很低,即便是后来进入绿幕站桩输出时代,各种炸裂的特效层出不穷。特效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依然不高,10%都是良心制片方了。但特效的质量却远超前几年,从光污染到视觉震撼。电影特效其实是一个依赖软件的行业,当越来越多神奇软件被开发出来,特效的制作方式也越来越简单。例如机器学习技术、数据直接驱动模型技术、面部行为编码系统、行为集群系统、面部表情程序化……可以说每一个软件的出现都是特效的一次迭代。尤其是行为集群系统,让万人大战场面变得更加逼真,更加简单,再也不用一个个去调整,一键随机自动生成数据模板。将特效制作带入了另一个领域。以前特效公司的利润很低,一般在5%到1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渲染速度,依赖电脑硬件。而今年之后,电脑的硬件迭代,达到瓶颈,进度缓慢。硬件升级不再是关键,软件开发才是王道。特效的质量在今年会迎来疯狂的迭代,效率狂升。今年花一千万做出来的特效,明年可能只需要两三百万。2010年,花费上千万,三四个月制作的电影特效。在十几年后,一个特效艺术家,几台电脑,一周时间就能轻易完成。只要起速够快,特效公司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如果只从效率和质量上来说,绿幕拍摄其实还不是最夸张的……等到虚拟拍摄时代,五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完成各种场景空间的拍摄。隧道追车、极地跋涉、丛林历险、星际穿越……LED显示屏都可以实时呈现,最大程度地满足导演的拍摄需求,按照剧本的设计秒换场景。依托游戏引擎实时渲染和LED摄像机跟踪技术,演员只需要配合屏幕中的高仿真场景进行表演。所见即所得!所有人都可以直观地看到拍摄环境,配合现场灯光的变化,无需抠像,直接出片。室内拍外景,没有时空、天气、光影的束缚,拥有更多变化和无限可能。大大节省了转场消耗的时间、精力。虚拟拍摄是比绿幕拍摄更先进的技术。但虚拟拍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