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十八岁出门远行》(2/6)
了几秒,用这样两个词来表达了自己对《十八岁》这篇的感受,“我打包票,九成以上的作家都写不出这样的。
有时很写实,有时,又好像漫不经心,但是妙就妙在这种漫不经心上,是那种自由地、突然地滑向极端荒诞的感觉。”
虽然说的有些委婉,不过从维熙还是从姚笑愚的评价中,听出了他对这篇有着极高的欣赏。
要知道,姚笑愚在他们出版社,曾经是出了名的选稿严格,社里开玩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姚判官”,就是说到了他手上的稿子,一般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会被毙掉。
此刻,从维熙见就连姚笑愚这个“姚判官”都觉得江弦这篇《十八岁》写的不错,那他的那份顾虑,目前看来似乎是有些多余。
“老姚,是今年哪一期的《花城》,你找一部拿过来给我。”从维熙道。
“主编,您要看?”
从维熙点点头,“我不仅是要看,我想,我还可以试着写一篇文学评论。”
“您写评论?”姚笑愚吃了一惊。
从维熙是以作家身份闻名的,他重返文坛后,先是以一篇《大墙下的红玉兰》突破题材禁区,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大墙文学”。
后来他的近作《远去的白帆》又在1984年全国第二届评奖中,以接近全票的票数,获得了该届优秀中篇文学奖。
在文学界,他的主要身份是作家,很少写评论,不过这不代表着他评论写的不好。
此前,从维熙曾经给江弦的《红高粱》写过一篇文学评论《五老峰下荡轻舟》,说他的新作是“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小舟”的潇洒之作。
评的非常漂亮,至今都是文学评论界以及谈到《红高粱》这篇时经常被提起的一篇佳作。
“怎么?你怕我的文学评论写不好?”从维熙调侃说。
姚笑愚连忙摆手,“主编,您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从维熙笑了笑,解释道:“之前我们错误的估计了《人民文摘》的销量,这个事情,江弦他们那边没说,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意见,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过我心底对这件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