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何日君再来》(3/6)
共也就四百多块,包含了新华社按名家标准的千字10块付给他基础稿酬,以及给他预付的10万册首印量印数稿酬。
江弦也不是太在意这一笔稿费。
到手的稿酬虽然不多,得到新华社这样一个出版的机会是他比较看重的。
“陈荒煤同志给你写了评论文章,对你补充的两个部分内容评价相当的高。”吴克鲁说。
“文章虽然这样写,不过讲演的时候我还是重点谈前两部分吧。”江弦说。
就说蔡朝东每次报告,也不是全文都要讲一遍,而是每一次都有不同,每一次都挑一个部分来着重的讲。
这的确很有必要。
这么长的内容,江弦觉得自己要是全讲完,第二天得掐着脖子大喊几句:“宝娟,我的嗓子!”
收着钱,江弦一琢磨,这钱自己留着也不合适。
于是打开抽屉拿了几张票,而后拉着朱琳一块儿出动,骑着自行车,来到王府井大街的市百货大楼。
这儿的商品比较全。
人也多,都是来看张秉贵同志抓糖的。
不过江弦的目标是其他地方。
“前线的战士们都喜欢听歌,我这稿费干脆买几台录音机给他们寄过去。”他给朱琳说。
江弦拎的很清,他这篇报告虽然是他写的,但实际上是将士们用鲜血谱写出的一部精神产品,这笔稿费应该回馈回去才对。
朱琳对他的决定也没什么异议。
两人去到卖录音机的柜台,发现这块儿的人也不少,买个录音机竟然还要排队。
江弦这时候就觉得有点儿奇怪。
不是都说这会儿条件困难么?怎么买个录音机这种大件儿还得排队?
这种感觉就像是后世有人诧异“不是说经济不好房子卖不动么,我这儿怎么天天有人买房。”
排了一会儿终于轮着夫妻俩人。
江弦往柜台上看了一眼,由于这会儿中日友好,加上日本的经济确实在腾飞,柜台上的录音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牌子,像是耳熟能详的什么松下、日立、夏普、三洋.
“买三洋的。”朱琳说,“都说三洋的录音机质量好。”
江弦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