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何日君再来》(2/6)
,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
在这段时间,我从听众的反响和对社会的大量接触中,认识到要求互相理解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共同呼声,提倡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而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巨变和观念碰撞时期,不只是前方后方,整个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都在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
青年不屑老者的生活方式,年长者对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嗤之以鼻。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解!一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态度。
前后方的相互理解中,蕴藏着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巨大热情!”
陈荒煤腾一下站起来了。
“好!”他这一声喊的是中气十足,表情也是十足的激动和亢奋。
“写的非常崇高!”
“鞭辟入里,精彩至极!”
升华。
这年头的升华,还能往哪儿升?当然是往主旋律上升。
所以江弦就把主旋律包装那么一下,写进文章里,立马就写到陈荒煤心坎儿里。
毕竟对于他这样钟情于现实主义的老前辈来说,这样一番夹杂着主旋律的探讨,绝对是正合胃口,足以令他大呼小叫、拍案叫绝。
“副总编想请您给这篇报告写文学评论。”吴克鲁说出新华社的诉求。
陈荒煤忍不住笑了起来,“你们用我们中作协的稿子就算了,还得我们中作协来给伱们写文学评论。”
吴克鲁不好意思道:“副总编说了,这篇文章写的这么有高度,必须是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才有资格写评论文章,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又集中在中作协.”
“我就写这么一篇吧。”
陈荒煤捏着稿子,蠢蠢欲动。
好的文章就是这样,能勾的评论家们手痒,忍不住提笔抒发一下自己在这篇文章当中受到的启发。
此刻陈荒煤便是一种这样的心情。
江弦回去休息几天,很快收到新华社寄来的稿酬单,正是《理解万岁》这篇稿子的。
钱不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