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网游动漫>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8章 天大一件事儿(1/7)

第298章 天大一件事儿(1/7)

    今天是个工作日,沙滩北街2号的院子里人来人往。

    崔道怡将自行车停到车棚里面,跟作协的同仁们挨个打着招呼进到地震棚。

    他把公文包放在桌上,先是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又去打来一暖壶的热水准备沏一杯热茶,《人民文学》的同事们伸着杯子跟他要水,崔道怡就顺便给她们倒上。

    “老崔,美滋滋的是有什么喜事儿?”理论组的女编辑玩笑道。

    另一名编辑肖悦婷跟着开口:“一看就是收着好稿子了。”

    崔道怡也不瞒着,直接透露道:“从江弦那儿要来篇新稿子。”

    “江弦?”肖悦婷笑了笑:“巧了,我这儿也全是江弦的稿子。”

    “什么稿子?”崔道怡皱起眉头。

    他这段时间常去江弦家里盯着,也没看他写什么新稿子啊。

    “老肖说的是和江弦有关的稿子。”

    另一名编辑解释道:“自从江弦提出那个‘寻根’的口号,我们理论组这边,关于‘寻根文学’这个词儿的讨论就没断过。”

    “你看这一篇。”

    肖悦婷扬起一份稿子,“这是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

    贾平凹这名作家认为,要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内,许多青年作家和评论家都在讨论近期出现的创作现象时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

    这些讨论明显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以江弦的《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为纲领,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不光是在陕西声名鹊起的贾平凹发了稿子。

    曾获得“全国优秀”奖项的作家韩少功也发表了论文《文学的“根”》。

    还有,写出《老井》的郑义发表了《跨越文化断裂带》、《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隆发表了《我的根》,一些青年作家像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

    甚至朦胧派的诗人杨炼也提出了“诗词寻根”的主张。

    可以说,在江弦率先喊出“寻根”的口号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