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西北砥柱(2/3)
在环庆路共计建筑堡寨三十余,如今大部已落西夏之手。当然,宋军也是有抵抗的。章楶率西北军奋起反击,积极防御,并且做出了坚壁清野的决定,将宋夏边境两百里内纵深的百姓全部迁移至后方,然后率西北军与西夏进行一堡一寨的激烈争夺。伤亡数字不具体,皇城司禀报说,宋军大致已伤亡三千余,而西夏军也差不多,双方的战力其实是半斤八两的。虽说大宋孱弱,但大宋的边军还是颇有战斗力的,他们久驻边疆,为了自己活命也不得不奋起杀敌,终究还残留了几分虎狼食牛之气。听完战报,赵孝骞神情有些凝重。怎么说呢,这场战争目前为止还算有来有回,虽说堡寨被侵占大半,可章楶仍未放弃抵抗,没有让西夏军长驱直入。大宋这样的环境下,章楶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愿,龙卫营不会让自己失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扭转乾坤的作用。遗憾的是,三万龙卫营将士出征,装备燧发枪的却只有五千余。时间太仓促了,从赵孝骞发明燧发枪,到火器监量产,前后才半年时间。而燧发枪的枪管制造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火器监召集数百名工匠,枪管的成品率仍然很低,十根枪管合格的只有一根,尤其是里面的螺旋膛线,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半年来,火器监没日没夜地开工,燧发枪仍然只造出了五千余。这也是大宋为何还未向强大的邻国外交转为强硬的原因,先进武器还不够,需要继续苟起来发育。五千支火枪,在战场上已然能够发挥作用了,但只能在战略上采取防御姿态。从目前的战争态势来看,章楶的西北军防守得很辛苦,他们迫切需要朝廷的援兵。归结分析情报后,赵孝骞下令龙卫营加速行军。又过了半个月,天气越来越寒冷,尤其是越往西北去,气温简直是断崖式下降。当赵孝骞率领龙卫营终于赶到渭州时,触目所及皆是白茫茫一片,鹅毛大雪连道路都覆盖了,只远远看见渭州的城墙轮廓。渭州城外,一群文武官员静静地站在城门口。章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穿着紫色官袍,大雪在他肩上已落了厚厚的一层,显然他已等候许久。他的身后站着一名披甲武将,武将年约四十余岁,粗眉阔口,容貌粗犷,身形魁梧,站在雪地里如同一杆笔直的标枪,令人生畏。此人名叫折可适,是赫赫有名的西北折家军的后代。折家军在后世民间传闻甚少,但它驻守西北边塞,抵抗西夏多年,为大宋立下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