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日新月异(2/5)
我去找黄掌柜。”
虽然,谢岩和冯宝讨论“印刷作坊”一事没有回避任何人,可是,直到许爰他们离开,都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谢岩房里出来后,许爰问道:“那个‘活字印刷’很重要吗?”
“警官说得很对,那东西的意义,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冯宝边走边继续道:“不妨想一下,若是印书,一个作坊一天可印数百册,如果规模扩大百倍,一天可成书万册,且更重要的是,成本低廉,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买得起书,那对于学问传播,开启民智,其便利性,简直不可想象。”
许爰、常远、黄一清三个人都被冯宝的这一番说辞给惊呆了,他们想象不出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但是有一样很清楚,那就是读书、进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将不会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冯宝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仍然边走边说道:“警官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在乡里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大唐,不信你们看着好了。”说完,他回头对许爰道:“走,去看看我送给你的马车去。”
冯宝欠许爰的礼物,终于如愿以偿的送了出去。
“卫岗乡”也在时光流转之中,发生着变化……
自三月起,“洛阳”城里陆续有铁匠铺、木器作坊、漆料作坊等搬进“卫岗乡”划定的“作坊区”里,无一例外,这些作坊,要么需要使用冶铁作坊的铁锭,要么是给冯宝的马车做配套,一个初级的,近乎于原始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作坊区”里,位置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处五进宅院,没有出现人们预料之中的“缫丝作坊”,而是挂出了“毕昇印刷作坊”的招牌。
取这个名字,是冯宝强烈要求,谢岩认可的,旁人不知道,他们是为了缅怀“活字印刷”真正的发明者,不至于因为他们突然来到大唐,而让“毕昇”的大名湮没于历史之中。
谢岩从“洛阳”附近州县里,招募了一户“宋姓”人家,其家数代从事雕版刻印,手艺一流,当地也小有名气,
唐人念旧、顾家,通常是不愿意迁到其他地方的,若非宋家有四个孩子需要进学,那是不可能答应迁入“卫岗乡”的。
随着“作坊区”里的各家作坊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