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读档小说>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01章 拍到了一艘航母?(2/4)

第1001章 拍到了一艘航母?(2/4)

按照多年前项目最开始时的计划,海洋一号将会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搭载同一枚火箭,经过大约半个月的轨道调整之后最终进入工作状态。但由于中途研发方向出现多次改变,尤其是增加了光学/雷达对海监视的试验任务之后,整个卫星的体量暴增。以至于原本规划的卫星平台都无法承担全部载荷。好在这条时间线上航的东方红四号(5吨级)上马更早,研发速度也更快,一路紧赶慢赶,好歹是给海洋一号项目提供了一颗全状态工程星。顺便也当是平台测试了。这才把一堆价值昂贵的宝贝器材全须全尾地装上去。但卫星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麻烦又紧随其后而来。海洋一号,需要工作在太阳同步(SSO)轨道。在过去,华夏一般都是在晋阳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SSO轨道的卫星。但长征四号乙的SSO运载能力……只有可丁可卯的2.5吨。不够用。于是,只好又临时把计划改为在月城使用长征三号乙发射。超过7吨的理论SSO运力,肯定是绰绰有余了。不过理论归理论,长三乙在此之前并未执行过太阳轨道发射任务,所以也是个首次。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赶上的几乎全赶上了。经过一系列调整之后,发射时间被限定在3月最后几天的一个狭窄窗口当中。这样一来,常浩南本人肯定是无从亲眼见证发射过程了。好在从发射到入归再到进入工作,中间还需要一个周期。而常浩南并非卫星设计师,只是负责星载和地面两套软件系统而已。所以,只要等卫星第一次进入工作的时候他能在现场就好。也就是现在。“栾主任,按照计划,卫星已经在今天凌晨3时45分正式转入工作状态,很快就将传回第一批遥感照片。”说话的是整个海洋一号卫星项目的总设计师,张维永。“第一批照片……一定能通过筛选么?”栾文杰询问道,同时目光转向常浩南。由于海洋一号的拍摄内容高度敏感,无法像一般遥感卫星那样,将成像结果就近发送给世界各地的接收站,再由接收站通过地面传输手段传输至京城控制中心,因此通信窗口相对短得多。而根据星载的筛选算法,如果照片并未拍到地面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将不会占用宝贵的天地链路将其回传。“这个……还是很看运气的。”常浩南解释道:“航空母舰不比商船,除了港口和海峡以外很少走固定的航线,单独一颗海洋一号卫星,对同一处位置的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