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番薯阁老(2/3)
年人的脸上也涌现了一抹笑意,一直紧绷的身体也放松了许多。 他叫徐光启,南直隶松江府人氏,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及第,授予翰林院编修,但仕途却是颇为坎坷。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败之后,他便是多次上疏万历皇帝,请求练兵。 后因种种琐事,愤而辞官回乡,一直到天启元年才被重新启用,提出应当重视火器,积极购买西方火炮等思想。 但因为不满"九千岁"专政,他又一次辞官回乡,而辽东战场正是凭借着他采购的红夷大炮,才取得了前不久的"宁锦大捷"。 前不久,他在老家接到自己同窗好友李邦华的书信,邀他进京一同整顿神机营。 没有半点迟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礼,带着两个随从,便是马不停蹄的乘船赶到了京城,甚至连年都没有在家乡过。 本以为今次进京,应当仍是重归"老本行",继续练兵,整饬火器,但他却没有料到,与其素不相识的天子在知晓他进京之后当即令他"面圣",而地点就在这人头攒动的长安大街。 似是无意间提起,少年人脸上带笑,缓缓问道:"我听说,徐先生在老家的时候,一直在种甘薯?" 闻声,被称为"徐先生"的中年人便是一愣,心道这东厂的番子竟然如此厉害了?竟然连自己闲暇时候所干之事,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虽然心中疑惑,但"徐先生"却是不敢怠慢,忙是回道:"回朱公子,这些年在家无事,闲暇之余倒是种了一些。" 番薯这东西传入大明已是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亩产丰富,但因为得不到官府的重视,兼之口感相比较传统农作物略有不足,故而始终没能大面积推广,唯有福建等沿海地区偶有种植。 "收成如何?" 本以为是一件闲谈趣事,却没想到身旁少年人竟然问的如此细致,徐先生不由得面色有些古怪,但仍是一脸认真的说道:"收成当数倍于稻米" 这是最为直观的回答,除非牙牙学语的孩童,恐怕所有大明的百姓都知晓,数倍于稻米意味着什么。 "能否大规模耕种?" 话题越来越深入,徐先生也收起了刚刚的"随意",知晓这恐怕便是天子对他的"考核"了。 "回朱公子,北方不比南方,气候适宜,雨水颇多,种植颇为不易,但近些年随着经验的增加,倒是容易了不少。" "即便是北方,也可耕种。" 谈到此处,"徐先生"也是兴奋了起来,声音也是大了不少,引得往来的百姓纷纷侧目,心道这